「(文學創作)欣賞的人不多,才來得更加感動。」近年橫掃各大文學比賽獎項的中學教師呂永佳說。投身文學創作世界的人,有的期望名垂千古,有的只求抒發情感,而呂永佳期望利用個人創作心得、對文學的熱忱,感染學生,啟迪更多文學創作人。剛畢業於浸會大學中文系碩士課程的呂永佳,先後奪得大學文學獎、青年文學獎、城市文學創作獎等,早前又獲得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冠軍,成為本地文壇新星。近日,他出版首部個人詩集《無風帶》,當中收錄了五十多首詩作。金庸小說激發閱讀有創作、有獎項去肯定呂永佳的文學造詣,但初中時的他,原來對文學作品沒有太大興趣,「中二時,翻開張愛玲的《傾城之戀》時,仍毫無頭緒。其後受電視劇影響,開始追看金庸小說,慢慢喜歡閱讀。」升讀浸大中文系後,呂永佳終開竅,「我懂得在作品中,找出個人的獨特觀點去欣賞。」同時,他展開文學創作路途,對新詩尤其情有獨鍾,「詩詞讓人以為高不可攀,但我喜歡它比散文和小說跳躍,用精簡的文字能表達深層的意義,彷彿賦予新生命似的。」啟發學 生空間不足呂永佳一直堅信,一篇上佳的文學作品,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文字世界,故他畢業後擔任教師,更精挑細選適合的作品,例如現代作家西西的作品,喚起學生的創作力。「這一代無法感受五四時期救國的激情,對聞一多、徐志摩的作品共鳴又不大;部分校園文學又欠缺深度。」他積極與學生分享寫作心得,但不會推介個人作品,「我的作品不易『入口』,有時連自己也不明白;學生又不好意思作出批評。」不過,教改逼使教師只顧課堂活動,讓呂永佳時感沮喪,「不少學生是一塊靚玉,惟教師沒有空間去琢磨。」 |
2007 年 1 月 2 日 的封存
《無風帶》裡大部分的詩作,是我當碩士研究生的時候寫的。
在此,我必須先感謝為我寫序的鍾國強先生,我也自知讀我的詩可以說是一件苦差(長悶亂),然而他還願意在百忙之中抽空幫忙為我寫序。這大半年來,鍾生和我透過電郵談詩,文字之間,常向我介紹中外著名詩人的作品,大大拓闊了我的眼界;當我傳上詩作的時候,他每每細心閱讀,而且給我很多寶貴的意見;又在比賽落敗後送上勉勵之辭,真的,這些鼓勵大概比得獎更令我喜悅。
看過鍾生的長序,我也不知用怎樣的話來感謝他,只能說,我這生也會珍而重之。除了獨到而深刻的分析外,叫我感動的是來自文字背後的心力、對話和期許。我在地鐵的車廂裡、洶湧的人群裡、喧囂的城市裡,反覆地細讀著,竟可忘記關於時間和空間之種種的局限與不安。
這兩年,我得感謝我的論文指導老師黃子平老師對我的栽培,他令我學懂如何從不同的切入點分析文學作品——他的見解往往短如匕首,我往往要待至兩三個小時或者半天之後,才突然明白他的話。老師的見解每每叫我驚嘆。更重要的是在兩年的碩士生活裡,老師總給我無限的自由度,讓我寫論文之餘可以盡情創作——即使最後階段他還是守不住,叮囑我先寫論文吧。
胡燕青老師是我創作道路上的重要老師,本科三年級的時候上她的新詩課,那時才開始知道什麼是詩,校內校外,她都對我愛護有加;和劉偉成先生見面次數不多,但他在電話和電郵裡的鼓勵,不會忘記;還有常常給我寶貴意見、並準快地圈出錯字的張佩兒,我們總喜歡找一間餐廳,邊吃晚飯邊談詩作,那是快樂的時光;鄧是被我強迫看詩的朋友之一,每次見到我拿出詩作她總突然頭痛、胃部不適,或突然想起某電視劇大結局,趕著回家,然而她還是會一字一句地細看,而且狠毒批評,實在很感謝她。
詩集得以出版,當要感謝匯智的羅國洪先生,他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叫我敬佩,沒有他的支持,大概我不能才踏進文壇兩年多,便能結集成書。
最後不得不感謝的是我的家人:爸爸、媽媽和姐姐。為我建造一個平和的家庭和給與我無限的支持,這大概比什麼都來得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