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 年 1 月 3 日 的封存

新一代詩人:浸大畢業生呂永佳詩作奪兩獎 (《文匯報》)

來自浸大的呂永佳,早前在中文文學創作比賽中連奪兩獎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這位感情豐富的新世代詩人,竟對時下教育制度滿腹牢騷,認為有關制度正蠶食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空間,更立志要教懂學生欣賞文學。

從千七作品中 脫穎而出

剛畢業於浸大中文系碩士、現於寧波第二中學任教中文科的呂永佳,參加了由康文署及藝發局合辦的「二零零六年度中文文學創作獎」,並從1,700多份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,以《而我們行走》、《玻璃瓶子:〈美麗大廈〉與城市空間》,分別奪得新詩組冠軍及文學評論組季軍。

呂永佳自中學時代已喜歡閱讀,看遍《三國演義》、金庸的武俠小說等名著,卻謙稱自己沒有真正了解作品的內容,直至大學二年級,才在老師引導下,「打開心眼,懂得欣賞文學」,亦發現世界之大,「自己只懂皮毛」。故他閒時會盡量多看書,亦仿傚其老師的教學方法,教導學生了解文學作品。

學生為考試 減對文學興趣

 他坦言在現時的教育制度下,中學生難免因為考試,而以功利眼光看待中文科,以致只有少數學生主動閱讀有水平的文學作品。他更批評當局要求老師實行活動教學,無助學生培養對文學的興趣,只有向學生介紹內容豐富的文學作品,並透過討論及分析內容,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及閱讀興趣。他鼓勵學生多寫作,從而引起他們學習語文的動機。

 對於抗拒文言文的學生,他則會透過分組討論,引導學生找出與課文相關的生活事例,譬如課文有一句「人有悲歡離合」,令學生想起父母離婚,他就希望以切膚之痛,讓學生有親身感受,並培養學生寫作的敏銳度。他認同中學生有學習中文的潛質,只因考試制度減低了學生閱讀及學習文學的興趣,以致他們的中文水平有所下降。

去年出版首本詩集《無風帶》

呂永佳認為,要學好中文,閱讀內容豐富的文學作品,是成功的不二法門,另外為人師表者亦要主動引導學生,讓學生接觸更多文學作品。而他去年12月更出版了第一本個人詩集─《無風帶》,收集了他創作的50多首新詩。他又稱,會繼續與朋友合辦文學雜誌《月台》,為新進創作人提供發表作品的平台。此外,他更計劃裝備自己,修讀中文系的博士課程。

廣告

新穎教學不及讀好文章(明報)

中學中文教師呂永佳醉心新詩創作,剛於500份新詩之中脫穎而出,奪得由康文署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合辦的2006年度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冠軍,他卻慨嘆任教的學生雖有無限潛力,但近年鼓勵全方位學習、專題研習等新穎教學活動效果不大,反而令教師顧此失彼,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多讀具質素的文章,以助他們提升中文。
課堂討論專題研習未必有效
年僅25歲的浸會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生呂永佳,得獎詩作名為《而我們行走》,講述人與人之疏離。初執教鞭的他表示,普遍學校花費時間舉辦形形色色的課堂討論、全方位學習、專題研習等,教師費煞思量,開會頻頻,但創新的方法卻未必能有效教導學生。他建議教師多花時間引導學生閱讀具水平的文章,從而學習中文。
教新詩 先選有共鳴作品
呂永佳表示,現今學生覺得新詩遙不可及、高不可攀,很多學生不知新詩為何物,最多認識聞一多和徐志摩等著名詩人的幾首作品。呂永佳認為,要令學生接受新詩創作,可先讓學生欣賞有共鳴的新詩:「深字不要太多,句子不要太長,斷句也不要太多,文章要短些、較普通簡單,盡量少用歐化語句。」但說到底,始終大師級的作品,如台灣詩人楊牧、內地詩人穆旦等,才有助擴闊學生的視野。
愛情小品於校園大行其道,大量校園愛情小說應運而生,呂永佳卻對此橫眉冷眼,認為創作不應被市場左右。他舉例說,以往參賽曾因應評判的口味而創作,但奪獎後卻不感到開心。

20070102@《明報》


About Me

呂永佳,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,同系博士生。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、大學文學獎、青年文學獎冠軍。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、獨立文學雜誌《月台》編委。著有詩集《無風帶》、散文集《午後公園》。曾任中學教師、寫作班導師、青年文學獎評判。作品散見《明報》、《字花》、《秋螢》、《香港文學》、《文匯報》等。個人網站:http://ericlwk.com
一月 2007
1234567
891011121314
15161718192021
22232425262728
2930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