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午後公園》作者呂永佳捨棄大題材和宏大結構,從日常的城市生活經驗裏摘取感悟,以流動抒情的筆觸細寫自己的人生。作者自序中言:「然而每次走過公園,我得到的安寧無法為任何東西所搶走,即使有天我患上老人癡呆症,即使有天我離開人間,那只代表我無法記起,並不代表它已經消失。因此,我因為『曾經、在此、相遇』而感到慶幸。」2009-07-21 |
Archive for the '報道' Category
城市人活在煩囂之中,已漸漸忘記生活詩意,閒來寫blog已是不錯的甜品。正在浸大研究當代文學的年輕文人呂永佳,善寫新詩、散文及文學批評文章,在文學創作比賽中屢獲殊榮,去年更與友人創辦文學雜誌《月台》,鼓勵本土文學創作,重拾都市沉澱已久的感覺。
對於很多都市人來說,創作神秘又奢侈。呂永佳則認為只要對生活有感受,創作便能信手拈來。他說:「文學是探究人與人之間的感覺,個人、社會、親情無所不談,所以要對生活保持敏感。若不思考人生,創作只會變得無味。」他坦言,小時候無想過當作家,到了大學才開始創作,經過不斷的創作及導師的批評,漸漸「開竅」,開始懂得用文字表達生活的感受。他又說,文學作品不免受人批評,從古至今也亦然,自己也曾為師長的批評而失落,但作為文字創作者要有量度,分清楚善意及惡意的批評才能有所進步。
作者的喜怒哀樂,在文學作品中表露無遺。呂永佳指出色的作者懂得放開懷抱。「如果不打開自己,就創作不到。可能有人會怕讓人知道自己的感受,怕被人知道自己軟弱的一面,其實為何怕人知?每個人對自己的生活及社會都應該有所感覺,文學需要真實的感覺,並非育電視。如沈從文《邊城》,在文章中可感覺到他的真誠,這便是好的文章。」
香港被喻為「文化沙漠」,生活爭分奪秒,執筆寫字猶如千斤重,更遑論創作,他認為香港具備良好的配套,作為香港人反而要抓緊閱讀的機遇。「閱讀是生活的養分,每一個人都需要閱讀。香港文風較自由,我們可以看到台灣、內地及外國書籍,而且生活緊湊,我認為香港是一個有題材、有養分的地方,我們要好好珍惜。」
短短幾年間,呂永佳在文學比賽中多次獲獎,文學成就受到肯定。為了讓更多文字創作者能發表自己的文章,他去年與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資出版文學雜誌《月台》。呂永佳說《月台》的宗旨是「只求質素,不問出處」,無論是文字、插畫,抑或是音樂創作者都可以自由將作品上載。「我們想文學或者創作可以有一種『輕』、隨意、貼近生活的感覺,而且大家可以在這個平台上自由發揮。」
20070727@《太陽報》
|
||||||
「有一晚我做了一個夢。夢裡所有人都變成機械人了。它們高速地在城市裡奔走,時而飛天、時而遁地,到處是飛翔的車輛。奇怪的是它們都沒有穿衣服,男男女女一身鐵甲,只露出一對眼睛,裸身行走,突然羨慕他們之間的坦然,無需掩飾……」《鐵甲人》奪冠軍
在月前舉行的第四屆大學文學獎中,呂永佳憑作品《鐵甲人》獲得散文組冠軍。現職中學教師的呂永佳也是浸會大學的中國語言文學博士研究生,自二○○四年起,他相繼於中文文學創作獎、青年文學獎、大學文學獎、香港金紫荊徵文比賽和城市文學創作獎中獲得小說、新詩、評論等組別的獎項。「得獎是一種很大的鼓勵。相對於我的同學來說,我參加比賽得獎的時間很晚,因為很多同學從大學二年級開始已經拿獎了,我直到碩士一年級的時候才開始拿獎。」呂永佳說,今年大學文學獎的評審水平很高,既然有好的評審,獎項的認受性也就更大,因此,在今年的比賽中獲得冠軍獎項,於他而言的確有很大的鼓勵作用。 其實,在香港的文學創作圈子中,呂永佳的名字並不陌生,在關注本土論題的創作中,呂永佳的新詩與評論在在顯示出他透過多元的思考與觀察,在內心鋪陳出一頁頁本土文化的脈動記錄;在其中,他認為,人與之人之間的關係,才是香港社會中最基本的、最細緻的一層。「關於城市的話題有很多,選擇什麼去描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關係之間如何磨合,愛情與親情、現在的我與過去的我……當中的衝突、對衝突的反思,都是需要探討的問題。」呂永佳說,在《鐵甲人》一文中,他想表達的也只是「人」。「生活在香港這個現代化城市,十幾年間已有很大變化。我小時候玩的是飛行棋,但現在小孩玩的是P S P ;時代變得快,人情又佔有一個什麼位置呢?套入鐵甲人的意象,『鐵甲』只是一層外衣,內裡的仍然是人的本身;再套入與母親的關係,進一步闡述人性,我想講的是,無論時代怎樣變,人情關係不會變。」 香港文學有價值 要深入探討城市中人與人的關係殊不易為,如今呂永佳在構思論文的過程中,也常在思索人際都市的空間距離問題。「我選擇修讀博士課程,理論就是一種很好的試劑讓我去思考。我的研究對象是香港文學,研究方法是以文本為重。從文本出發,必須有理論的支持,其中最重要的,是找到香港文學的特質,而這種『特質』,只屬於香港文學,在中國內地文學、台灣文學、歐美文學中都是不會有的。」作為文學創作者,呂永佳說:「自己身在這個圈子中,會比別人看得更多,比外人有更多了解;那麼就更要發揮自己的優勢,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,從文本出發,展示以文字本身呈現出來的思想風景。」 九十年前的魯迅立意「改良社會」而寫出《吶喊》,呂永佳覺得自己既是社會的一分子,同樣應對社會的改良作出反思。「香港文學被視為中國文學的旁枝,是邊緣文學;但這是否從創作水平來分辨『中心』與『邊緣』 呢?本土文化在殖民地時代被壓制的思維,一直影響至今,即使在九七回歸之後,本土思維仍然薄弱,從語言、背景、位置去看待香港時,香港文化總是不被重視。因此,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別人怎樣看香港文學,而是香港自己怎樣看待香港文學;要讓香港認識自己的文化,重視香港文學就是其中的重要的一環,香港文學應該展示自己的價值,肯定自己,而不是由別人去肯定。」 呂永佳認為,近幾年來,香港文學一直在發展中,很多前輩積極組建資料庫、開設課程提攜後輩,但是,以扶植香港文學而言,所做的遠遠不足夠。「在以商業經濟為重心的社會中,推廣香港文學的人就要更加努力;儘管大家都知道很難,但不能因為難就不做。」 創作雜誌《月台》 呂永佳以行動去實踐他的信念。二○○六年三月,獨立創作雜誌《月台》創刊號出版,在特約書店發售,每本售二十元;六人製作隊伍中,有四位是浸會大學的本科畢業生,呂永佳正是其中一員;如今《月台》已出版至第十一期。「我 們堅持要出版一本雜誌,當翻開一本書的時候,自然有其魅力。我們希望讓文字進入人的生活,不是為賺錢,而是尋求一種精神上的滋潤。」 呂永佳說,《月台》有別於一般的傳統文學雜誌,不是以名家掛帥,既有小說、隨筆,也有散文與詩,雜誌樂於接受年輕作者的投稿,讓新作者享受跨越門檻的成功感。「未成名的、想寫作的人,只要文章有水平,都希望他們能參與其中,這本雜誌沒有學院性的評論,我們提倡的文學創作,不是小學生的作文,而是可以進入不同人的生命中,成為生活的一部分。」 《月台》記錄一群年輕人對自己的城市、對世界、對理想、對生命的探索與追求。第十二期《月台》即將出版,呂永佳說,直至目前這一刻,幾位製作人都不覺得出版這本雜誌為自己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,只覺得這是自己應該要做的一件事。而《月台》的內容並不是文學作品的陳列,編者會從自己的立足點帶出更多新的想法,嘗試更多的方式,透過人的自身經歷,讓大家看到香港這個城市獨特的一面 |
20070626@《大公報》
《無風帶》作者是 2006年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冠軍、青年文學生活誌《月台》的成員。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、同系哲學碩士,獲一級榮譽及應屆最佳成績獎,拿下多個文學獎項。為他寫序的詩人鍾國強說此詩集中,「出現了許多有關『月台』的意象,以及隨之而來的列車、軌道、路牌、燈號、旅人、行、失物招領處,以及月台與車廂之間的縫隙……不難看出呂永佳戀戀徘徊在種種『消失』與『仍在』之間,留下了他個人獨有的印記。」介乎「分隔」與「聯繫」的探索,也許,源於詩人在後記中因為對空間隔膜的恐懼?
20070107@明報
來自浸大的呂永佳,早前在中文文學創作比賽中連奪兩獎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這位感情豐富的新世代詩人,竟對時下教育制度滿腹牢騷,認為有關制度正蠶食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空間,更立志要教懂學生欣賞文學。
從千七作品中 脫穎而出
剛畢業於浸大中文系碩士、現於寧波第二中學任教中文科的呂永佳,參加了由康文署及藝發局合辦的「二零零六年度中文文學創作獎」,並從1,700多份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,以《而我們行走》、《玻璃瓶子:〈美麗大廈〉與城市空間》,分別奪得新詩組冠軍及文學評論組季軍。
呂永佳自中學時代已喜歡閱讀,看遍《三國演義》、金庸的武俠小說等名著,卻謙稱自己沒有真正了解作品的內容,直至大學二年級,才在老師引導下,「打開心眼,懂得欣賞文學」,亦發現世界之大,「自己只懂皮毛」。故他閒時會盡量多看書,亦仿傚其老師的教學方法,教導學生了解文學作品。
學生為考試 減對文學興趣
他坦言在現時的教育制度下,中學生難免因為考試,而以功利眼光看待中文科,以致只有少數學生主動閱讀有水平的文學作品。他更批評當局要求老師實行活動教學,無助學生培養對文學的興趣,只有向學生介紹內容豐富的文學作品,並透過討論及分析內容,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及閱讀興趣。他鼓勵學生多寫作,從而引起他們學習語文的動機。
對於抗拒文言文的學生,他則會透過分組討論,引導學生找出與課文相關的生活事例,譬如課文有一句「人有悲歡離合」,令學生想起父母離婚,他就希望以切膚之痛,讓學生有親身感受,並培養學生寫作的敏銳度。他認同中學生有學習中文的潛質,只因考試制度減低了學生閱讀及學習文學的興趣,以致他們的中文水平有所下降。
去年出版首本詩集《無風帶》
呂永佳認為,要學好中文,閱讀內容豐富的文學作品,是成功的不二法門,另外為人師表者亦要主動引導學生,讓學生接觸更多文學作品。而他去年12月更出版了第一本個人詩集─《無風帶》,收集了他創作的50多首新詩。他又稱,會繼續與朋友合辦文學雜誌《月台》,為新進創作人提供發表作品的平台。此外,他更計劃裝備自己,修讀中文系的博士課程。
中學中文教師呂永佳醉心新詩創作,剛於500份新詩之中脫穎而出,奪得由康文署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合辦的2006年度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冠軍,他卻慨嘆任教的學生雖有無限潛力,但近年鼓勵全方位學習、專題研習等新穎教學活動效果不大,反而令教師顧此失彼,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多讀具質素的文章,以助他們提升中文。
課堂討論專題研習未必有效
年僅25歲的浸會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生呂永佳,得獎詩作名為《而我們行走》,講述人與人之疏離。初執教鞭的他表示,普遍學校花費時間舉辦形形色色的課堂討論、全方位學習、專題研習等,教師費煞思量,開會頻頻,但創新的方法卻未必能有效教導學生。他建議教師多花時間引導學生閱讀具水平的文章,從而學習中文。
教新詩 先選有共鳴作品
呂永佳表示,現今學生覺得新詩遙不可及、高不可攀,很多學生不知新詩為何物,最多認識聞一多和徐志摩等著名詩人的幾首作品。呂永佳認為,要令學生接受新詩創作,可先讓學生欣賞有共鳴的新詩:「深字不要太多,句子不要太長,斷句也不要太多,文章要短些、較普通簡單,盡量少用歐化語句。」但說到底,始終大師級的作品,如台灣詩人楊牧、內地詩人穆旦等,才有助擴闊學生的視野。
愛情小品於校園大行其道,大量校園愛情小說應運而生,呂永佳卻對此橫眉冷眼,認為創作不應被市場左右。他舉例說,以往參賽曾因應評判的口味而創作,但奪獎後卻不感到開心。
20070102@《明報》
「(文學創作)欣賞的人不多,才來得更加感動。」近年橫掃各大文學比賽獎項的中學教師呂永佳說。投身文學創作世界的人,有的期望名垂千古,有的只求抒發情感,而呂永佳期望利用個人創作心得、對文學的熱忱,感染學生,啟迪更多文學創作人。剛畢業於浸會大學中文系碩士課程的呂永佳,先後奪得大學文學獎、青年文學獎、城市文學創作獎等,早前又獲得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冠軍,成為本地文壇新星。近日,他出版首部個人詩集《無風帶》,當中收錄了五十多首詩作。金庸小說激發閱讀有創作、有獎項去肯定呂永佳的文學造詣,但初中時的他,原來對文學作品沒有太大興趣,「中二時,翻開張愛玲的《傾城之戀》時,仍毫無頭緒。其後受電視劇影響,開始追看金庸小說,慢慢喜歡閱讀。」升讀浸大中文系後,呂永佳終開竅,「我懂得在作品中,找出個人的獨特觀點去欣賞。」同時,他展開文學創作路途,對新詩尤其情有獨鍾,「詩詞讓人以為高不可攀,但我喜歡它比散文和小說跳躍,用精簡的文字能表達深層的意義,彷彿賦予新生命似的。」啟發學 生空間不足呂永佳一直堅信,一篇上佳的文學作品,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文字世界,故他畢業後擔任教師,更精挑細選適合的作品,例如現代作家西西的作品,喚起學生的創作力。「這一代無法感受五四時期救國的激情,對聞一多、徐志摩的作品共鳴又不大;部分校園文學又欠缺深度。」他積極與學生分享寫作心得,但不會推介個人作品,「我的作品不易『入口』,有時連自己也不明白;學生又不好意思作出批評。」不過,教改逼使教師只顧課堂活動,讓呂永佳時感沮喪,「不少學生是一塊靚玉,惟教師沒有空間去琢磨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