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chive Page 2

新一代詩人:浸大畢業生呂永佳詩作奪兩獎 (《文匯報》)

來自浸大的呂永佳,早前在中文文學創作比賽中連奪兩獎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這位感情豐富的新世代詩人,竟對時下教育制度滿腹牢騷,認為有關制度正蠶食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空間,更立志要教懂學生欣賞文學。

從千七作品中 脫穎而出

剛畢業於浸大中文系碩士、現於寧波第二中學任教中文科的呂永佳,參加了由康文署及藝發局合辦的「二零零六年度中文文學創作獎」,並從1,700多份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,以《而我們行走》、《玻璃瓶子:〈美麗大廈〉與城市空間》,分別奪得新詩組冠軍及文學評論組季軍。

呂永佳自中學時代已喜歡閱讀,看遍《三國演義》、金庸的武俠小說等名著,卻謙稱自己沒有真正了解作品的內容,直至大學二年級,才在老師引導下,「打開心眼,懂得欣賞文學」,亦發現世界之大,「自己只懂皮毛」。故他閒時會盡量多看書,亦仿傚其老師的教學方法,教導學生了解文學作品。

學生為考試 減對文學興趣

 他坦言在現時的教育制度下,中學生難免因為考試,而以功利眼光看待中文科,以致只有少數學生主動閱讀有水平的文學作品。他更批評當局要求老師實行活動教學,無助學生培養對文學的興趣,只有向學生介紹內容豐富的文學作品,並透過討論及分析內容,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及閱讀興趣。他鼓勵學生多寫作,從而引起他們學習語文的動機。

 對於抗拒文言文的學生,他則會透過分組討論,引導學生找出與課文相關的生活事例,譬如課文有一句「人有悲歡離合」,令學生想起父母離婚,他就希望以切膚之痛,讓學生有親身感受,並培養學生寫作的敏銳度。他認同中學生有學習中文的潛質,只因考試制度減低了學生閱讀及學習文學的興趣,以致他們的中文水平有所下降。

去年出版首本詩集《無風帶》

呂永佳認為,要學好中文,閱讀內容豐富的文學作品,是成功的不二法門,另外為人師表者亦要主動引導學生,讓學生接觸更多文學作品。而他去年12月更出版了第一本個人詩集─《無風帶》,收集了他創作的50多首新詩。他又稱,會繼續與朋友合辦文學雜誌《月台》,為新進創作人提供發表作品的平台。此外,他更計劃裝備自己,修讀中文系的博士課程。

廣告

新穎教學不及讀好文章(明報)

中學中文教師呂永佳醉心新詩創作,剛於500份新詩之中脫穎而出,奪得由康文署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合辦的2006年度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冠軍,他卻慨嘆任教的學生雖有無限潛力,但近年鼓勵全方位學習、專題研習等新穎教學活動效果不大,反而令教師顧此失彼,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多讀具質素的文章,以助他們提升中文。
課堂討論專題研習未必有效
年僅25歲的浸會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生呂永佳,得獎詩作名為《而我們行走》,講述人與人之疏離。初執教鞭的他表示,普遍學校花費時間舉辦形形色色的課堂討論、全方位學習、專題研習等,教師費煞思量,開會頻頻,但創新的方法卻未必能有效教導學生。他建議教師多花時間引導學生閱讀具水平的文章,從而學習中文。
教新詩 先選有共鳴作品
呂永佳表示,現今學生覺得新詩遙不可及、高不可攀,很多學生不知新詩為何物,最多認識聞一多和徐志摩等著名詩人的幾首作品。呂永佳認為,要令學生接受新詩創作,可先讓學生欣賞有共鳴的新詩:「深字不要太多,句子不要太長,斷句也不要太多,文章要短些、較普通簡單,盡量少用歐化語句。」但說到底,始終大師級的作品,如台灣詩人楊牧、內地詩人穆旦等,才有助擴闊學生的視野。
愛情小品於校園大行其道,大量校園愛情小說應運而生,呂永佳卻對此橫眉冷眼,認為創作不應被市場左右。他舉例說,以往參賽曾因應評判的口味而創作,但奪獎後卻不感到開心。

20070102@《明報》

浸大碩士生寫詩集啟迪文學創作 (《星島日報》)

 
 

「(文學創作)欣賞的人不多,才來得更加感動。」近年橫掃各大文學比賽獎項的中學教師呂永佳說。投身文學創作世界的人,有的期望名垂千古,有的只求抒發情感,而呂永佳期望利用個人創作心得、對文學的熱忱,感染學生,啟迪更多文學創作人。

剛畢業於浸會大學中文系碩士課程的呂永佳,先後奪得大學文學獎、青年文學獎、城市文學創作獎等,早前又獲得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冠軍,成為本地文壇新星。近日,他出版首部個人詩集《無風帶》,當中收錄了五十多首詩作。

金庸小說激發閱讀

有創作、有獎項去肯定呂永佳的文學造詣,但初中時的他,原來對文學作品沒有太大興趣,「中二時,翻開張愛玲的《傾城之戀》時,仍毫無頭緒。其後受電視劇影響,開始追看金庸小說,慢慢喜歡閱讀。」

升讀浸大中文系後,呂永佳終開竅,「我懂得在作品中,找出個人的獨特觀點去欣賞。」同時,他展開文學創作路途,對新詩尤其情有獨鍾,「詩詞讓人以為高不可攀,但我喜歡它比散文和小說跳躍,用精簡的文字能表達深層的意義,彷彿賦予新生命似的。」

啟發學 生空間不足

呂永佳一直堅信,一篇上佳的文學作品,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文字世界,故他畢業後擔任教師,更精挑細選適合的作品,例如現代作家西西的作品,喚起學生的創作力。「這一代無法感受五四時期救國的激情,對聞一多、徐志摩的作品共鳴又不大;部分校園文學又欠缺深度。」

他積極與學生分享寫作心得,但不會推介個人作品,「我的作品不易『入口』,有時連自己也不明白;學生又不好意思作出批評。」不過,教改逼使教師只顧課堂活動,讓呂永佳時感沮喪,「不少學生是一塊靚玉,惟教師沒有空間去琢磨。」

《無風帶》後記(節錄)

《無風帶》裡大部分的詩作,是我當碩士研究生的時候寫的。 

在此,我必須先感謝為我寫序的鍾國強先生,我也自知讀我的詩可以說是一件苦差(長悶亂),然而他還願意在百忙之中抽空幫忙為我寫序。這大半年來,鍾生和我透過電郵談詩,文字之間,常向我介紹中外著名詩人的作品,大大拓闊了我的眼界;當我傳上詩作的時候,他每每細心閱讀,而且給我很多寶貴的意見;又在比賽落敗後送上勉勵之辭,真的,這些鼓勵大概比得獎更令我喜悅。

看過鍾生的長序,我也不知用怎樣的話來感謝他,只能說,我這生也會珍而重之。除了獨到而深刻的分析外,叫我感動的是來自文字背後的心力、對話和期許。我在地鐵的車廂裡、洶湧的人群裡、喧囂的城市裡,反覆地細讀著,竟可忘記關於時間和空間之種種的局限與不安。

這兩年,我得感謝我的論文指導老師黃子平老師對我的栽培,他令我學懂如何從不同的切入點分析文學作品——他的見解往往短如匕首,我往往要待至兩三個小時或者半天之後,才突然明白他的話。老師的見解每每叫我驚嘆。更重要的是在兩年的碩士生活裡,老師總給我無限的自由度,讓我寫論文之餘可以盡情創作——即使最後階段他還是守不住,叮囑我先寫論文吧。

胡燕青老師是我創作道路上的重要老師,本科三年級的時候上她的新詩課,那時才開始知道什麼是詩,校內校外,她都對我愛護有加;和劉偉成先生見面次數不多,但他在電話和電郵裡的鼓勵,不會忘記;還有常常給我寶貴意見、並準快地圈出錯字的張佩兒,我們總喜歡找一間餐廳,邊吃晚飯邊談詩作,那是快樂的時光;鄧是被我強迫看詩的朋友之一,每次見到我拿出詩作她總突然頭痛、胃部不適,或突然想起某電視劇大結局,趕著回家,然而她還是會一字一句地細看,而且狠毒批評,實在很感謝她。

詩集得以出版,當要感謝匯智的羅國洪先生,他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叫我敬佩,沒有他的支持,大概我不能才踏進文壇兩年多,便能結集成書。

最後不得不感謝的是我的家人:爸爸、媽媽和姐姐。為我建造一個平和的家庭和給與我無限的支持,這大概比什麼都來得重要。


About Me

呂永佳,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,同系博士生。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、大學文學獎、青年文學獎冠軍。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、獨立文學雜誌《月台》編委。著有詩集《無風帶》、散文集《午後公園》。曾任中學教師、寫作班導師、青年文學獎評判。作品散見《明報》、《字花》、《秋螢》、《香港文學》、《文匯報》等。個人網站:http://ericlwk.com
三月 2023
 12345
6789101112
13141516171819
20212223242526
2728293031